当殿之中,韩熙载脸上,头一次表现出忧虑,保持着风度,再作一揖,冷静地解释着:“吾主有意交两国之好,早已下令,江北十四州,只卒不许北上犯汉。过往南北交恶,边事纷扰,倾轧于接壤,致两淮群盗蜂起,流窜于南北,作恶多端。想来是淮上群贼有所侵犯,徐州汉军,误当我唐军吧!”
言罢,韩熙载便又是一副收束心神的模样,眼睑微垂,静待刘承祐反应。自接见以来,汉帝的态度让他心生疑窦,言辞之间,不断刁难,实有些出乎他的预料。
讲道理,刘李议和,对汉唐两国都是有好处的,尤其是对汉来讲。但刘承祐的表现,看起来太过随意,当真看不出有多在乎的样子。
而刘承祐脸上表情渐渐归于平静,仍旧扫着韩熙载,却有种意兴阑珊之感。徐州的奏报,当然是刘承祐即兴随口胡诌的,而事实就如韩熙载所猜测,成德钦破的就是一股流窜于徐淮的贼匪。
此刻,刘承祐也无心再同韩熙载作那些没有太多营养的交流了,手一拂,问道:“韩公此番北上议和,可得唐主全权?”
闻问,意识到了什么,韩熙载也慎重起来,应道:“臣奉吾主诏命,授以临机决断之权!”
听其回答,刘承祐彻底收起了自己的兴致,摊开了讲,语气强硬:“韩公,是否和议,在尔不在我!孟蜀去岁寇我大汉,双方动兵近十万,为求媾合,蜀主孟昶尚以粮十万斛为凭。唐主不会以为,派你北上,给朕送点礼,在朕面前诡言狡辩一番,就能求得和平,消除旧怨吧!这世间,哪有这么容易的事!”
“不知陛下欲求者何?”韩熙载凝神而问。
真的是个聪明人,刘承祐颔首,也不矫情,直接应道:“议和谈判,那就好好谈。朕派中书舍人陶谷负责此事,具体的事务,就由陶舍人与韩公商谈吧!”
言罢,刘承祐恢复了他雷厉风行的风格,也没有再同韩熙载啰嗦的意思,结束了此次接见。
“二卿,你们觉得,韩熙载此人如何?”刘承祐问。
此番刘承祐召见韩熙载,特意让王朴与王溥二人陪侍在侧。面对天子的讯问,王溥立刻答道,言辞间不免赞赏:“气度轩昂,机智从容,确不负其名!”
王溥坦然评价,他与韩熙载有些相似之处,都是那种温文尔雅,才情卓越之人。小人或有嫉妒之心,于王溥,不免好感,更多的是好奇与相惜。
王朴在旁,只是恰逢其事。对刘承祐之问,稍微思吟了一会儿,说道:“韩熙载此人,固有其才,然其以北人南渡二十余载,辅南唐两主,却是没有磨平其傲气啊。”
“王卿目光如炬啊!”刘承祐当即对王朴的感慨表示认同,说道:“方才韩熙载与朕言,虽则谦和有礼,然言辞之间,口锋不断,那股傲气,实让人心中不适!”
“陛下,陶舍人虽长于诗书文章,然若以其对面韩熙载,共议其事,只怕......”闻刘承祐之言,王朴不由轻言提醒一句。
刘承祐一拂手,很平静:“先议着吧!”
见状,王朴不由面露疑思,小作考虑,试探着问道:“陛下,伪唐乃江南大国,两方交恶,南北对峙,使大汉常有事于南境。如今正处大汉休养生息,恢复国力际,唐主主动派人议和,恢复邦交,于大汉而言,也是利大于弊。陛下对伪唐使节,如此怠慢,是否不妥?”
王朴的谏言中,透着小心。刘承祐答道:“朕知道你的意思,只是,有的事情,太容易得到了,只恐江南夜郎自大之徒,小觑我大汉!”
说着,刘承祐语气转冷:“朕可闻,此番伪唐遣汉副使,自北来,对我大汉风貌,东京士民,多有鄙薄,轻狂自矜,不可一世!”
“难怪......”王朴若有所思。
“陛下,臣请命去协助陶舍人,共商和议!”这个时候,王溥主动请道。
刘承祐点明:“你是想会一会那韩熙载吧!”
“陛下慧眼!”王溥恭维道。
刘承祐自无不可,允之。
王溥退去,刘承祐又拿起一册,翰林院那边新编的一部分,律令三十卷。经过范质及大理、刑部十余人的不懈整理阐述,相较从前,确是易读了许多。刘承祐也能通读,粗明其意,比起前朝律文的晦涩难懂,还是这等质朴之言,更适合学习、推广、利用。
王朴学究天文,考上状元后,一直在翰林学士院编书修律,年纪足够,见识又高,很快便得到了一干文才的认同,尤其是学士承旨范质的敬重。
此番受召,却是奉命前来汇报的编订情况,显然,这是范质故意给王朴一个面君陈述的机会。
虽有自唐以及三代以来的累朝修补,但如今再度从头拾起,结合时情,对旧法古例,集议删定,精简阐述,重写格式,统类编敕,着实是个细致而繁杂的活计。
前后总计约一年,后又有范质、王朴这样的能才,如今总算已进入收尾阶段。
刘承祐审阅之时,王朴侍立在旁,继续向他汇报着:“臣等已汇编律令三十卷,格九卷,